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时评 正文

时评

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

稿件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 2025-08-01 10:44:40

  《论语·子路》有云:“苟正其身矣,于从政乎何有?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”意思是说,真能端正了自身的行为,从政治理便没有那么难,但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品行,又怎么去使别人行为端正呢。以身为范、修身正己,然后方可正人、化人。在向他人提出要求之前,必须先严于律己,实现自我修养与自律,如此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,有效地发挥领导与示范之效,否则,就“如曲表而求直影,影终不直也”。

  “正人先正己”。律己是为官者的基本准则,无论身处何职,自我约束都是重中之重,己不正,焉能正人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记载了一则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:公孙仪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宰相,特别喜欢吃鱼,因此献鱼者络绎不绝,然而公孙仪皆婉言拒之。其弟子对此颇感困惑,遂问道:您素来嗜鱼,何以他人好意馈赠,却拒不接受?公孙仪说:正因我酷爱吃鱼,故不可收受。虽食数鱼不足挂齿,然若我常受人馈赠,恐将招致贪污之恶名,终致宰相之位不保。届时,纵使我仍嗜鱼,亦无福消受。公孙仪深知若因一时的贪念而失去原则,终将“哽喉”的道理,启示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,均应做到有节制、知克制。北宋苏轼有言:“君子以其身之正,知人之不正;以人之不正,知其身之所未正也”。只有自己行为端正,才能以己为镜,客观地观察和评价他人。

  以“正己”带动“正人”。以身作则、率先躬行是一种人生智慧。《后汉书·羊续传》记载,东汉时期,羊续为南阳太守,他目睹当地权贵富豪奢靡之风,深恶痛绝,决心身体力行,以正风气。一日,府丞送来一条鱼,羊续收下后,将鱼悬于厅堂,待府丞再次献鱼时,便展示悬挂之鱼,以示拒绝,府丞见后惭愧而退。羊续以清廉自“正”的实际行动做出榜样,使当地奢靡之风得到改善。《宋史·宋祁传》也记载“人不率则不从,身不先则不信。”这些名言古训都揭示了“将欲治人,必先治己”的道理。也启示我们,为官从政,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往往是最有效的动员令。

 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,一直秉承着优良传统,无数共产党员以身作则,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律己的深刻内涵。毛泽东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:恋亲,但不为亲徇私;念旧,但不为旧谋利;济亲,但不以公济私。周恩来定下10条家规,教育周家族叔不能搞裙带关系,要靠自己找工作。谢觉哉一生严于律己,从不搞特殊化。延安时期谢觉哉主持中央党校工作,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,但他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学员对待,跟学员同吃一锅饭,同坐一块石头学功课。谷文昌在东山当“一把手”,无论是正常的招工升职,还是上学参军,谷家人一律“先人后己”,大半辈子与林业管理打交道,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。优秀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阐释了唯有先正己、方能正人的哲理,为后世树立了典范。

  对共产党人而言,修身律己是终身课题。名节如璧不可污,身正方能行远途。新时代新征程,党员干部需秉承正人先正己的原则,把党纪国法、公义廉耻作为心中戒尺,将严于律己、修身自律奉为圭臬,“进不失廉,退不失行”,永远保持清正廉洁的崇高本色。(张亚萌)

>>><<<